边城十一月 雨雪乱涔涔
——咏大雪古诗词赏析(三)
川 雪
盛唐诗东说念主高适的《蓟门行五首》(其四),态状大雪时节,守边将士雨雪中严格进修,展现了保家卫国的神态:
边城十一月,雨雪乱涔涔。
元帅敕令严,东说念主马亦轻肥。
羌胡无限日,建树几时归。
唐朝的蓟门关,是指其时北京天津一带,古代幽燕之地,在以长安洛阳为政事中心的时间,蓟门算是唐朝的东北边陲。高适也曾来到这里的军营幕府,寻求报国之路。
而这里的征象,昭彰比长安洛阳更湿冷,农历十一月大雪骨气傍边,这里仍是是雨雪纷纷。
大帅的敕令严明,在这么的天气里,依然练兵,将士们在纷纷的雨雪天气里,强健上马骑行,一种快捷与彪悍,感染着诗东说念主。
那繁杂边境的异族部落,还莫得驱逐干净,是以这里的将士,莫得归期。在猎猎风雪中,清翠而鼎沸。
高适是唐代诗东说念主中认果真将才和高官,担任过淮南节度使,死赠礼部尚书。
一种英气,丧胆风雪,却有着奔驰沙场的欣喜,看护边防的神态。
图片
北宋元丰四年(公元1081年)大雪时节,被贬黄州的大文体家苏轼,念念念远在鄂州任知州的好友朱康叔,写下《江神子·薄暮犹是雨纤纤》词,表达深入的念念念之情:
公旧序云: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,亦知使君之念我也,作《江神子》以寄之。
薄暮犹是雨纤纤。晓开帘,欲平檐。江阔天低、无处认青帘。孤坐冻吟谁伴我?揩病目,捻衰髯。
使君留客醉厌厌。水晶盐,为谁甜?手把梅花、东望忆陶潜。雪似故东说念主东说念主似雪,虽可人,有东说念主嫌。
朱寿昌(公元1013—1083年),字康叔, “二十四孝”之一。 [他27岁入用进士,走上宦途。后知生母刘氏流寇民间,便讲理辞官四方寻母,得于同州,接其故里体恤,直至在世。朱寿昌辞官沉寻母之事,被同期代的大文体巨匠苏东坡和政事家王安石接踵撰文推奖。
苏轼这首词序中的朱康叔等于与苏轼相交了十多年的好友朱寿昌。苏轼被贬黄州之时,朱寿昌正在黄州西边的鄂州任知州。
初到黄州的苏轼,由于深受打压排挤,连最浅薄的布帛菽粟都不可自给。朱寿昌得知后,不仅实时伸出赞成,还用暖热的笔墨给他带来精神上的安危。
为了酬谢朱寿昌的支持与安危,苏轼也屡次修书到鄂州,以充满谢忱的笔墨进行感谢。于是,书信便成了他们之间交流的桥梁。
苏轼的这首《江神子·薄暮犹是雨纤纤》作于1081年冬天。此时,失势的苏轼被贬黄州已快要一年。时值大雪时节,大雪纷飞,天寒地冻,苏轼不由得念念念起好友朱康叔,况且感到朱康叔也一定在念念念着他。恰是有感于此,苏轼当即挥毫泼墨,写下了这首充满了暖热与厚谊的词,寄给了辽远的朱寿昌。
词的上阕“薄暮犹是雨纤纤。晓开帘,欲平檐”,“雨纤纤”是刻画细雨绵长。黄州的天气,昨日薄暮明明如故细雨绵绵,没意象当天黎明排闼一看,大雪都要归拢了房檐。
这一句,刻画大雪来得倏得,来得迅猛,来了便封天冻地,差点连房屋都遮掩了,使东说念主莫得少量心理准备。
接着“江阔天低、无处认青帘”,“青帘”,指的是青布作念的作旅店牌号的旌旗。茫茫大雪,使得畴昔里开阔的江面,此时却只可看到白花花的一派,五月桃色网而畴昔里那随风摇曳的旅店的青帘,也早已蒙眬不清。
“孤坐冻吟谁伴我?揩病目,撚衰髯”, 在这么萧疏的日子里,除了凉爽的陪同,再也无东说念主作伴。一东说念主独坐的词东说念主,只得揉着眼睛,捻着髯毛,吟诗来排遣内心的萧疏,试图找到一点慰藉。
下阕“使君留客醉厌厌。水晶盐,为谁甜”,“使君”,指的是好友朱寿昌;“厌厌”是指欢饮后大醉的样貌;“水晶”则是指极其独特的物品。
这几句是词东说念主假想好友朱寿昌此时粗略正在管待贵宾、欢宴酣饮的情形。此时,公共都醉态拖拉,任意狂欢,共赏雪景。目前这一桌丰好意思的盛宴,又有谁来回味?目前这一年中认真见到几回的水晶般醉东说念主的雪景,又有谁来抚玩呢?
“手把梅花、东望忆陶潜”,在这么的大雪天,你拿着梅花向东而望(黄州在鄂州东),一定是在想,若是能邀请到我加入你客东说念主满座的饮宴,那该有多好!
此处词东说念主以陶潜自比,并不是说我方有多闲适,有多满足自得,而是以一种自嘲的形态,诠释我方陡立,不得不像陶渊明相同,过着躬耕自食的日子。
终末几句“雪似故东说念主东说念主似雪,虽可人,有东说念主嫌”,如故词东说念主的假想。他假想好友朱寿昌此时应该拿着梅花,看着结拜无比的雪花说:
“想想我的好友苏轼,一世不愧不怍,德性高尚,品行合法,正如这暗香浮动的梅花,正如这结拜无瑕的白雪,天然可人,却仍有东说念主嫌弃他”。
这里的“有东说念主嫌”是指谁嫌呢?昭彰是指那些在“乌台诗案”中谋害苏轼坐牢的东说念主,以及那些欲置他于死地的东说念主。
这首词表达了词东说念主在阿谁飘雪的日子里,对鄂州好友无限的念念念。
词东说念主与好友天然身处外乡,但他的心中经久有好友。而好友的存在,也像一缕暖热的阳光,照亮了他内心的每一个边际。
他深知,这种念念念在他的心中悠扬,也在好友朱寿昌的心中悠扬,它在凉爽的冬日里,化作了一股暖流,流遍相互的心田。
苏轼与好友的这份友谊,千百年来也如同咱们与好友的友谊相同,它不仅在冬日里,也在大都个萧疏的日子里。
因为我有了你念念念的陪同,你也嗅觉到我念念念的陪同,这种互相之间的双向奔赴,便成为了东说念主世间最好意思的暖热和幸福。
而苏轼这首绝好意思大雪词,写出东说念主间最好意思的念念念,胜过了世间的口若悬河。
图片
南宋词东说念主向子諲的《阮郎归·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说念中》,态状大雪时节行役途中大雪漫漫、天寒地冻的情状,表达了念念君怀国之情:
江南江北雪漫漫,遥知易水寒。
少妇图片彤云深处望三关,断肠山又山。
天可老,海能翻,摈斥此恨难。
频闻遣使问吉祥,几时鸾辂还?
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(公元1135年)的大雪时节,这时由于名将岳飞、韩世忠等屡次打败金及伪皆的部队,南宋的军事时事显得相等有意,具备突出华夏的力量。但高宗等东说念主却畏敌主和,只图苟安而不念念突出,使抗金讲和难有大的进展。词东说念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此词。
首两句写词东说念主餐风宿草奔走于鄱阳说念上,刚巧大雪时节,大江南北风雪迷漫,想起靖康二年(公元1127年)徽、钦二宗被俘北去,于今已近十年。“易水”,源出河北易县隔邻,是战国时燕国南面的疆界。《战国策·燕策》载有燕太子丹送荆轲事,“易水寒”意味着悲欢聚散和誓杀劲敌。此指华夏的沦丧和君主被俘不回的羞耻。
“彤云”两句,从“遥知”生发而来。“彤云”,指下雪前密布天外的阴云。“三关”,泛指华夏关塞。极目北望,只见乐而忘返,绵绵束缚,我方所闇练的故都汴京和华夏长者,仍是是不可能见到了。念念念及此,怎不令东说念主心碎欲绝。
下片承上而来。“天可老”三句是酸心国耻未雪。“天可老”,化用唐代诗东说念主李贺《金铜仙东说念主辞汉歌》“天若多情天亦老”句意,指出天本不会老,海也不可能翻,但即使天会老,海能翻,要摈斥北宋覆一火的靖康之恨却是难上加难,确凿比天老、海翻还要坚苦。
“频闻”两句表达了词东说念主切盼和怀疑的心情。常常神话朝廷叮咛使者去金国向二帝致敬,但究竟何时两帝智商复返南宋呢?词东说念主在这两句中针对主和派打着“迎还二圣,还原华夏”的旗号,本色上却在得当着高宗不可告东说念主的内心步履,即并不贪图部署军事力量,挥师北上,只求相背苟安,称帝于江左。高宗既无北上还原华夏之意,二帝也不可能南归,一火国之恨也就难以摈斥。词东说念主不可明说,仅仅以“频闻”、“几时”进行示意,使读者不绝其弦外之音。
词东说念主在乌云压顶、寒风凛凛、大雪纷飞的严寒,行役于江西鄱阳说念上,对景感怀,辱骂被金国掳去的徽、钦二宗,念念君怀国之情,活灵活现。
图片
南宋诗东说念主范成大的《大雪书怀》,态状了大雪时节的征象,证明了诗东说念主在大雪天气中的情绪和情感:
天将奇赏发清欢,将来登临插羽翰。
梅下寻诗骑马滑,松梢索酒倚楼寒。
闭门老子愁恶棍,返棹回归兴已阑。
聊掬玉尘添石鼎,自煎鱼眼破龙团。
这首宋代诗东说念主范成大赞扬大雪骨气的名篇。
首联“天将奇赏发清欢,将来登临插羽翰”,写大雪时节的奇特景不雅激发诗东说念主的情愫。首句开门见山,直入主题。“奇赏”,点出大雪时节冰封雪飘的奇丽景致;“清欢”,露馅出诗东说念主欢欣愉悦的情绪。景奇心欢,为全诗奠定了基调。次句回忆起往昔在雪中游历,登高赏景、赋诗挥毫的场景,进一步补足清欢之情。
颔联“梅下寻诗骑马滑,松梢索酒倚楼寒”,写诗东说念主赏景寻诗的雅兴。他骑马穿过梅林,滑行在冰雪上,形象地证明了诗东说念主在凉爽环境中的探索和竭力。雪压青松,树梢覆在楼台上,凉气逼东说念主,诗东说念主便取酒保暖,抚玩雪景。梅下骑马滑、松梢倚楼寒,是为“奇赏”;“寻诗”、“索酒”,是为“清欢”。对仗工稳,摹写毕肖,堪为全篇警语。
颈联“闭门老子愁恶棍,返棹回归兴已阑”,写雪天居家孤苦的愁绪。雪天闭关却扫,连妙手老子也愁闷败兴(“塞其兑,闭其门,毕生不勤”《说念德经第五十二章》),晋代名士王子猷雪夜孤苦,于是咏诗忆戴安说念(隐士),“即便夜乘划子就之。经宿方至,造门不前而返。”真所谓乘兴而去,尽兴而回(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)。
尾联“聊掬玉尘添石鼎,自煎鱼眼破龙团”,写因雪居家之东说念主,尚可煎制茶水来怡情养趣。“玉尘”指茶叶粉末,“石鼎”指陶制的烹茶器用。“鱼眼”借指滚水,“龙团”则指印有龙凤图案的圆形茶饼。诗东说念主用聊掬、自煎二语,倍显其安静之趣。
全诗充分展现了诗东说念主对大雪时节奇景逸趣的赏叹,证明了诗东说念主在大雪之日的闲适与雅趣。谈话簇新天然经典三级,气魄温润委婉,体现出范诗的一贯气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办事,总计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